智能穿戴呈井喷式发展,蓝思科技等产业链企业迎来新机遇
产能扩充下,单晶电池及组件效率的不断刷新成为力证。
从这些角度来看,企业报出的每一个价格都有它的合理性。所以从自身的战略规划出发,晶科目前暂时没有考虑要回归A股。
比如有的企业拿下领跑者项目只是他们长期战略规划的一部分。单晶与多晶目前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,这有利于行业的发展。第二点就是晶科的经营模式与众不同,大部分光伏公司的户用品牌会对组件、支架、逆变器等系统各个部分进行组合配置,然后将整套的光伏系统通过经销商卖给终端用户。针对单晶与多晶的发展,钱晶表示,因为率先普及了金刚线切割工艺,单晶的成本有了大幅下降,并在近几年强势崛起;而现在多晶产业也开始运用金刚线切割,又重新拥有了成本优势,这就是年初价格战的背景。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2017年组件出货量接近10GW作为组件领域内的领军企业,晶科能源2016年的组件出货量达到6.65GW,雄踞全球第一。
第一点在于用户对于光伏电站的意识已经发生了转变。每个企业对竞标价格的确定都会从项目盈利性、企业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商业模式三个纬度来考量,这三个纬度是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报价策略。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,2017年产能达31.9万吨,而预计至2018年底可达45万吨。
业内人士极少有预测到这一结果,从而给供应链带来了压力。而国外厂商也基本没有扩张计划。由于2016年的供过于剩,分析师们均降低了对2017年的预测。同时有分析师认为产能扩张可能造成2018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局面。
商务部去年11月开始向韩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。但由于对国产产品质量的担忧,单晶片生产商主要还在向德国和韩国进口高纯度多晶硅。
但中国需求量的强劲增长超出了预期。2017年光伏需求量创下新记录,全球安装量首超100GW。分析师们保守预测,2018年全球需求量基本与2017年持平。单晶硅市场份额快速增长。
但也有分析师认为市场仍将强劲发展,预测全球市场将达120GW,中国将新增65GW。但单晶产品需求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多晶硅的消亡,后者有望继续占据大部分的市场。而德国的瓦克公司,由于与商务部达成了最低价格协议,可继续免关税进入中国市场。借鉴IHS Markit的多晶硅和硅片制造商排名数据,业内人士深入研究了去年上游市场的景观。
其主要原因是单晶硅平均价格的下降缩小了单、多晶每瓦成本的差距,以及欧美对高效组件需求的增加和中国的领跑者计划。总体而言,中国的进口多晶硅数量波动不大,但进口增速放缓
这主要表现在:1.集中电站热度不减。这样的布局调整,有望优化改善我国光伏行业目前存在的不良布局。
此外,光伏的发电量持续上升,这主要由光伏设备性能提升、电站设计水平提升等,以及运维水平提升,从而大幅提升系统发电量水平。为此,对于高效产品的需求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重点。2017年,我国光伏产业领跑者基地共有15个省区,37个市县提交申报材料,总规划容量近30GW。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统计,2017年我国多晶硅产量24.2万吨,同比增长24.7%;硅片产量87GW,同比增长34.3%;电池片产量68GW,同比增长33.3%;组件产量76GW,同比增长31.7%。在国内,长期以来,我国存在着弃光限电严重,东西部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。全球布局初具规模 国内布局逐步优化据王勃华介绍,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,我国光伏产业也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。
但在高端装备方面,我们和国外尚有一定差距,国内生产装备大多处于跟随状态。黑硅技术、PERC\N型电池技术成为当前电池企业技改的主流方向,企业普遍通过这些技术对产线进行技改,以应对高效电池片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长。
多晶硅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,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70kWh/kg以下。浙江11个设区市中,嘉兴、宁波、湖州光伏发电发展较快,装机已超过100万千瓦,分别为190万千瓦、121万千瓦和118万千瓦。
如2017年,浙江省光伏发电装机达814万千瓦,年度新增476万千瓦,增长率为140%,实现了年度建设规模较之前总和翻了一番。在出口方面,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统计资料,2017年111月,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131.1亿美元,同比增长1.4%;多晶硅进口量14.4万吨,同比增长17.3%。
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看来,这一现象的存在,与全球光伏市场的大环境相关。高效产品需求增大倒逼技术加速创新升级。东、中、西部协同消纳市场没有形成,省间交易存在壁垒,输电通道建设滞后于光伏等新能源发展,加上现有电网调峰能力及灵活性不足、西北本地消纳能力有限,造成西北部地区弃光限电严重,东西部供需不均衡。西北仍是重点,中部较为火热,东部关注度较高。
受益于我国良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(设备、人才、配套等),光伏生产设备在泛半导体领域国产化程度相对较高,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,包括丝网印刷机(苏州迈为、深圳科隆威)、多线切割机(大连连城)等均已经批量在产线应用。目前,我国太阳能硅片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在80%以上,且大量出口至中国台湾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等地,全球前十大硅片企业中,中国占据9席,随着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,我国硅片竞争优势仍将持续。
目前,我国光伏产业中先进技术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。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%,继续保持全球首位。
光伏电站建设的热情方兴未艾。目前,我国光伏产业在北美、欧洲、亚洲,包括南非等地都进行了布局,开始形成初具规模的全球布局格局。
展望未来市场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王勃华表示,展望未来的光伏市场,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:十三五期间国内市场好于预期,这从20172020年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方案可以看出。如我国光伏产品以晶体硅电池为主,且主要集中在常规电池环节,产品结构相对单一,在异质结等高效电池和产品可靠性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差距,基础研究亟待提升。为此,2017年,我国光伏产业中的硅料、长晶等环节开始往西北、西南等能源富集地区转移,高效电池组件则布局于产业配套较好的长三角等地区。此外,受全球光伏市场继续扩大的影响,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快速增长,但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滑,墨西哥、巴西、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速提升,其中对印度出口跃居第一位。
目前,我国光伏产业中P型单晶及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,常规产线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0.5%和18.8%,采用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技术(PERC)和黑硅技术的先进生产线则分别达到21.3%和19.2%。自2016年首次成为装机量最大的新增能源,近年来,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成为为数不多的,同步参与国际竞争,与世界先进水平在同一起跑线上,产业化占有竞争优势的产业。
受惠于市场规模扩大,企业出货量大幅提高,同时由于技术工艺进步带动生产成本下降,我国光伏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,上游硅料、硅片、原辅材以及下游逆变器、电站等环节毛利率最高分别达到45.8%、37.34%、21.8%、33.54%和50%。产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。
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已为期不远。在技术进步及生产自动化、智能化改造的共同推动下,我国领先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降至6万元/吨,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元/瓦以下,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元/瓦左右,度电成本降至0.50.7元/千瓦时。